沂南氏族文化研究中心欢迎您


 费县韩家庄韩氏族谱序言
 盖闻木有本水有源谱系原不容紊支已分派已别次序其可相混由是而家乘重焉费北六拾五里紫荆关前西南峪有村名韩家庄韩氏聚族於斯考韩氏始祖实系沂水县小埠村旧裔先迁於蒙阴县无粮店后又迁於费县韩家庄历贰百余年迄今十一世矣门户繁盛子孙绵绵且有便居业别处他乡者不可曲指胜数若朱尹村曹家楼埠后村东庄北村上冶皆从此处迁移恐世远年湮宗系紊乱支派难分戊戌年孟夏月有六世孙信诚八世孙清生清松清富清奎九世孙正全等首先倡议复经全族议决仅按始祖墓志重新续修宗谱二部并将支派分清行略注明以示后世子孙悉知家乘有绪宗系可考展谱暸然不致舛错云尔

姻再晚任吉瑞沐手敬序
注明行略 正大光明 富贵吉祥

 费县韩家庄韩氏族谱序言
 盖闻木有本水有源谱系原不容紊支已分派已别次序其可相混由是家乘重焉费北六十五里紫荆关前西南峪有村名韩家庄韩氏聚族于斯考韩氏始祖实系沂水县小埠村旧裔先迁于蒙阴县无粮店后又迁于费县韩家庄历二百余年迄今十一世矣门户繁盛子孙绵绵且有便居业别处他乡者不可曲指胜数若朱伊村曹家楼埠后村东庄北村上冶皆从此处迁移恐世远年湮宗系紊乱支派难分戊戌年孟夏月有六世孙信诚八世孙清生清松清富清奎九世孙正全等首先倡议复经全族议决儘按始祖墓誌重新续修宗谱二部并将支派分清行略注明以示后世子孙悉知有绪宗系可考展谱瞭然不致舛错云尔
姻再晚任吉瑞沐手敬序
注明行略:正大光明 富贵吉祥

 沂南县孙祖镇姚家官庄(今姚家岭)韩氏族谱序言
  余元始韩氏族向上无考。兹于首世祖韩石诚,于大明一三七八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喜鹊窝迁居山东省沂水县西南相乡小埠村居住。三年天降红军撵散之突,二世祖长支坐居小埠;二支迁移西南无考;三支二世祖韩进远迁居孙祖居住,
二百余年兴衰不一。传至十三世祖韩奎与张姓讼争局结,衰落贫困,迁移汶河东前辉山居住七十余年,传至十八世可旺、可仁、可德于大清顺治年间因避乱躲灾,兄弟三人带眷上西北五里自立村名为永胜官庄,后改为姚家官庄居住。
宗世排列如下:
十九世 X
二十世 守
二十一世 X
二十二世 克
二十三世 殿
二十四世 汝
二十五世 秀
二十六世 佩

二十七世 德
二十八世 建(永)
二十九世 庆
三十世 中
三十一世 法
三十二世 福
三十三世 泰
三十四世 兆
三十五世 祥


 山东黄县琅琊王氏族谱序
 王氏宗谱序

夫家谱与国史其义一也国有嫡庶家有伯仲史序治乱谱列盛衰谱之宜修亟也譬夫黄河之水发源星宿而其支流为覆釜为鬲津名则有九而志水者佥曰黄河幽陵之木荫可数千亩枝条森郁翳日拂云而志木者咸云幽陵虽然流长则易忘枝分则难纪五世袒免而后兴水木之思者鲜矣况历世久远哉本族始居青州益都之青苍乡白郝社宋文正公祖讳曾其著者也后迁于尧沟复迁于黄而白郝尧沟两地子姓至今蕃盛鑿鑿可考也若夫黄族则益蕃盛矣以由黄而流寓他郡者言之或家于京城或家于辽东或家于栖霞或家于蓬莱不能缕指也以居黄者言之一族也而社各异一社也而甲各异祖孙叔姪两不识貌者比比然谱之宜修亟也。
泉皋祖修之曰正宗亲考由吾伯修之日家乘泉峰祖修之曰重订宗亲考其间详略不一难以备录今彚而辑之曰宗谱条例本之家乘世系仿之宗亲考而谱既成矣庶使后人开卷了然知若辈为某祖后若辈为某宗裔同出一本友爱有加患难相恤而亲亲谊笃亦睦族之一借也不甯唯是谱之中老成硕儒有之少年巍科有之立勋边陲者有之抗直言路者有之或为清白吏而泽及一邑或为忠良臣而名扬天下衣冠纍若纶綍煇煌使有志之子孙溯亲芳型生感奋之念兴绍衣之心孜孜焉步前人之武庶几先泽绵邈家声愈茂又磨礪之一机也岂特使后之阅谱者有以知吾族之由来犹之循河而识滔滔之源探本而得绵绵之瓞已哉。

顺治丙申之岁蒲月望日时
十三世不肖孙犹龙薰沐谨序

 黄县太原王氏重修族谱序
 重修族谱序

族人固一本之亲也及其枝叶繁盛自亲堂以至五服而外数十世后亲尽无服则不相往来有终其身而不知名不谋面者几与塗之人无异矣嗟乎一本之亲而至与途人无异何其疏也吾族籍黄迄今十有四世其间祖宗之培植子孙之似续前之谱序甚明无容再赘已特以人丁之生也根深则叶茂其理诚然世远则情疏又其势必然也余为此懼既于岁时伏腊每月聚吾族人悬祖像而罗列礼拜以示前不忘本后不疏濶之意因徧访各支取其名之未登于册者详核而备载之由是联远为近合疏为戚千万派一展卷而瞭若指掌又何至与途之人无异而不益笃吾一本之爱也哉拥更有进焉者枝之繁也必有所以繁叶之盛也非无所由盛守无用之家法而有用必伟佩积德之遗训而树德务滋于以大吾门而光前乘后直无尽期也又何止吾族人常谋其面而稔知其名已乎此于后之人不能无厚望焉。

康熙癸未端月
十一世孙邑庠生允越度恒识

 续修族谱序言(新)
  续修族谱序言

族之有谱。不惟考世系别支派。所以上稽先祖开基之艰辛。下志子孙绵延之繁盛。尊宗睦族。承先启后。推亲亲于无穷也。虽世远代隔。户繁派殊。按谱稽之。列祖列宗之佳言懿行。历历在目矣。
吾族累於世迁。 旧谱逸失。 遗患子孙 。 犹以抱憾 。 康乾盛世。八世先贤廷爵相宜公凿石立谱於祖茔 。光绪癸巳年 。复蒙十二世京城公呕尽心力。版刻成册。从此家乘重光。俾庐下知几何世 。率厉后人至今焉。
庚寅之春。十七世贤达淑宜等十二位宗亲首倡续谱。公推余总领其事。余心惶惶。续谱之事上关高曾。下系云礽。非族内贤秀岂能担此重任。故再三思虑。受却两难。忧恐有疏。上以获戾于先祖。下以遗憾于后嗣.。喜族内俊秀淑京 淑志 淑忍与诸族贤。勇担使命 。不避寒暑。 夙夜图维 。历八月。 今卷帙将成。 阅之条分缕晰。昭穆有序。班班可考。且新收一支六派。俾吾族得以承先志。昭来许。木本水源之意世世无替。更喜有复兰 淑云二贤。倾重金以助萱堂 。堪为后世楷模。 值当载名谱牒。以彰千秋矣。唯望后世子孙笃宗族。敦孝悌。踵而事之。此科之所望。必亦吾祖宗之所望也。


公元二零一零年岁次庚寅仲冬下浣 十四世裔孙 士科沐手拜撰



 沂水县刘家店子刘氏家谱序
 古者因生赐姓,胙土命氏。至于官有世功则有官族。太史迁称:汉之盛时,居官者以为姓、号,盖氏族之与职官,古未尝不同条共贯也。后诸史职官表志,详哉言之,而氏族或略。唐人重名望,于是有氏族志姓氏谱之,作厥体分矣。
夫职官系天下得失,非居其位,持其权者不敢议一介之士。修行于家,皆足张大其氏族、其分也,固宜。虽然通其道而致之于用,亦存乎其人耳。刘生惠庵,予典试戊戌春闱,所得士榜下,分吏部掌铨衡,可谓居其位持其权,足以议职官之得失者也。其尊甫应卜先生修族谱成,属乞余言,以弁其首。夫士君子不得位则修其道,得位则修其官,刘生父子庶几克副斯言矣。而余更为刘生进也。夫职官之得失者,必于其人之邪正贤否、长短优绌,洞鉴底里,判若方圆黑白之不可混焉,而后除授无误。故虽善恶太明不为过也。至于宗族之间,所与者父兄子弟耳,是故祖祢与子孙一体也,己身与昆弟一气也,近支与远派一家也。其间邪正贤否之不齐实有不忍,异视者非若职官之可以明目,指陈而无讳也。昔司马温公记谏院题名曰:后之人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欲使人知所惧;苏明允族谱亭记亦云:吾乡风俗之坏自某人始,因条列其绩以为戒。二公所记不同,而其言竟如出一辙。今试取族谱谛观之,孝弟敦睦之中,其为法戒隐而显、微而彰、指陈无讳,何必职官哉?抑又思之,吏部人才之萃也,才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世之弃长用短,敢于摧折天下之才而不甚爱惜者,皆隔膜相视耳若易。其父兄子弟为之必不若是。今刘生既尽心于宗族,使移其心而用之铨衡,其所全者大矣。吾故曰:姓氏之谱与职官之志,同条共贯也,而岂以体例异哉?夫敬宗收族之文,承先启后之义,刘生既知之矣。余可以无言。


道光二十二年岁次壬寅春三月
进士及第 授光禄大夫 经筵讲官工部尚书 武英殿总裁加三级侯官廖鸿荃顿首拜撰

  山东沂水县刘家店子(含埠前庄)刘氏家谱序言
 

原序
谱牒者详源流以启后人也吾刘氏聚族沂水有年自昔传闻以红巾失散来自济南府之野鹊窝村而县地未确蘧难核实姑俟异日详考大清雍正十二年族立碑以文景祖为始又蘧上溯始祖不过八世红巾之乱事在元末迄今四百余年虽我家世世寿高或立子稍晚而世代之迟当不至于此闻诸伯父玉辉公文景祖以上尚有世系但坟墓无徵讳号失记不得不推始于兹耳不第此也二世伯祖大公宗仁与三公宗礼墓石显称故父而后嗣杳然又据总司庙及四门洞碑北崖庄有讳得用得时与宗恤者北崖庄即今之刘家店疑为我族皆无从核稽是二世以后又半就遗落与始祖前之失考均无疑也呜呼已假使当年谱牒可按何至淹没若是哉今距谱碑之立阅六十余年近村远落子姓益蕃倘久而失其序复导前辙矣蘧心滋惧因同第若翥侄士正核序行次而谱书之支分派别以垂永久俾夫百代子孙无忘本源收恤族姓朴者力于耕秀者力于读庶几斯迈斯征以续以似以廓大吾前人基则我祖宗无穷之望也夫
          嘉庆二年岁次丁巳正月二十八日八世若蘧谨叙

 临沂王氏谱序
 
大清宣统三年辛亥春正月,孝友村奉祀生王兆,余之中表也。曾记髫龄时从先慈省外祖,谒元贞公祠,匾额题“孝友格天”四字。祠左即柰园,尚余松柏苍翠。祠右有唐槐数株甚古,今皆亡矣。祠南即孝河,西南岸有短碣,一镌“元公卧鲤处”数字。盛冬时,如月圆者数处,暖气上升,至今犹存。夏时荷花两岸,菱蒲满湖,云水苍煙,使人低徊不能去。去又东北去八字山数武,望之屹如立者,其寝陵也。巍巍然约有六七神道墓门,类皆明堂。林木蔚然,气脉深厚,展拜之余,未尝不歎两公之遗泽长也。辛亥春,四十七代孙竹樵姻姪与博泉姻姪世谱续成,嘱弁数言于余。余观其远考史书,近征文献,上承先祖,下及本支,实者录之,缺者补之,错讹者又从而更正之,昭穆相当,宗派不乱,诚王氏之有心人也。窃以不有作者 谁为之前, 不有述者 谁为之后。 况始而中表, 继而姻亲, 不弃寒微,得附蔦萝也,故为之序。
丙午岁贡候选县丞眷生柳崕赵书堂沐手敬序
大清宣统三年辛亥春正月

 明朝万历四十八年《日照草涧刘氏族谱》序言
 明朝万历四十八年《日照草涧刘氏族谱》序言

“礼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即当记忆而不忘。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来久矣。梁之舍人彦和公“文心”注明东莞。元之太守乾文公,故里碑记侍养。使自县尉海宗公,钦差千户公子嗣。常遇治世,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有谱,安有断而不续之憾哉?委因元社将屋,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雀窝。天顺年间,该村被火,谱牒亦烬。大侍养虽有元碑,小沂水亦有元碑。东旺庄犹有明碑。而字迹模糊,名讳莫详。虽欲追序,末由也已。惟记成化年间,叔高祖承源迁居安邱,接源迁居邱前。续源、要挟源迁莒待考。我高祖移居划涧庄,生祖、禄、寿、喜、诗、书、忠、厚兄弟八人。余与北质君修谱,断以思源为始祖,以福、禄诸祖为三世焉。虽然,惟喜祖仍住故里,如福、禄二祖,同迁大刘家沟。祖福又避匪,率三子恒公迁居诸诚逄哥庄。寿祖分居刘家庄子。诗祖分居洙洲庄,书祖分居西刘家沟,忠祖迁居兰山全刘计,厚祖迁居沂水刘家店,分支卜前庄,我二支三世祖玉中玉麟二公迁东刘家沟,志舜祖迁居大坡庄,志尧祖迁居小沂水后分支于菜园、车疃、小河、洙流、葛湖、管帅北店各庄,四世我河海淇泉诸祖迁居刘家庄、朱家庙子、分支岔头、东上庄、花崖头 各庄,前马鬐窑、鸡山、车沟、库山、刘家东山、柿子园、刘家村各庄皆喜祖之支派,惟辉叔一支迁居(?)山河、楸齐园庄后,迁居于莒,等迁地查明 ,随时入谱,尚不修谱,迟迟久迟迟又久,则年湮代远,势必使亲生疏,近生远,本族竟视为路人,良可悼也。余与弟思虑及此,将分于各村迁于各县等分支别派以誌谱首,则此时之谱修,而日后全族之谱,亦因之而俱修,有厚望焉,是为序。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九月九日五世 孙岁贡子孝谨誌

 济阳查氏统宗世谱序
 

昔宋司马君,修《资治通鉴》时有史之书,后欧阳修五代史继之,揭熙公修宋、辽、金三史继之。故有二十一史之书。至先朝有《明纪通会》典笔削告,成则为二十二史焉。盖代不一人,人不一事,后之继今,犹今之继昔。如日月之纪於天,江河之纪於地。炳炳麟麟,昌明而光大之,千百年如一日也。而其於家谱也亦然。如吾查氏得姓本姬,出周公之后,有讳延公者,仕惠公朝,受封查,子因邑为氏。春秋戊戌会吴子寿,梦於柦,是其地也。傳至元鼎間,有諱文杰公,徙居濟陽查原里,丙寅及第,封濟陽伯。此查氏郡號所由來也。至晉永嘉初,有諱柏公因石勒之擾,遷九江匡山之藥瀘源,傳至四十四世,有儀公字文杰,始遷歙之篁墩,任唐武德中書侍郎。偉公字文熙,為池南二州刺史,抪遷涇陽縣,至今傳為九都震山查坉。自仪公历传而又有三师,起一曰师诣,二曰师让,三曰師詡。讓有子曰宗邰,迁燕京三韩等处,多失考。师诩生子曰宗浩,发祥星渚、都昌等处。师诣自药炉源徙居宣城,官游击将,赠光禄大夫。因宦游复迁於歙,生王府长史曰昌,昌有二子皆勋著南唐。长文徽工部尚书。谥曰宣国公,居休。次文徴,宣歙观察,谢仕居婺。文徴公之孙甄无嗣,而以道公第三子承之公继之,然则凡属文徴公之派者,是文徴公之苗裔也。及后由徽埌而派衍江南、浙江、江西,湖广、河南各郡州县,世代累更宗支蕃衍,曷能绳贯珠联。灿若指掌。自明嘉靖年间,休邑万林,遍走吾宗创纂统谱诚旷典也。数百年来,兵燹布移,界暌疆域,统宗之实录不及,今表章久之,编残简断,鲁鱼亥豕,千百年之巨典。当吾世之湮没,岂不有愧与人文,有愧於故家也哉。予也窃有志焉,幸邀

皇恩诠选经筵俯对先祖,抱愧有年,何幸月之徂暑,有婺源鳳山諱魁字漢符,浮梁守維,字張仲建諱鼎,字仲升者,宏广孝思,愿为捐输,统各支名世,同为编辑,属予为之领袖。予不觉浩然有感曰:国史之修,一朝设有旧典,展对家藏耳目交畅,试览其捐刻,老系遵依承之笔而不削,慎其厥疑之意也,又览其采集支系大约非宗的派,概不誊录。由婺源而续者,则有浙江之海陵,园花之桐江、之白云焉。由休宁而续者,则有泰州之海陵,临州之鹦鹉桥东流 双河口,贵池之古秋,浦新田畈旌旗德之樵山,庐江之岫山口,太平之望仙,湖北之蕲州大同乡,浠水白石山,广济、大冶之古城,河南之光州,固始焉。由浮梁而续者则有建德之湖堛前和冲,怀临之郝家山、海螺山,太湖之小安山,望江之凉泉,鄱阳之广进、坂南山,太湖之小湖、河罗陂小池、广信铅山、鹅湖焉,由星子而续者,有都昌之梅洞庙前、横塘塘口焉噫!观其溯源证流,条分缕晰。俾百世祖典直与日月争光,此仁人孝子所当为,而吾宗翁不惜资费,不辞艰辛,集名翰萃良工,落成家乗,颁之各籍,诚与承之公后光辉映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世代绵绵,于万斯年也。是为序。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

殿试一甲榜眼裔孙嗣韩拜书

 日照宋氏族谱序
 日照宋氏来自东海戴村 明太祖洪武间避红军之难 兄弟八人曰宁曰鉴曰谨曰修曰时曰景曰春曰安迁赴北来居涛雒镇 嗣后时景春安四祖复迁居江南赣榆县之青口镇子姓繁衍谱牒现存 而宁鉴谨修四祖留居日照 自明初以来三百余年昭穆世次载在家乘 瞭然可观 至乾隆二十三年海水汛溢漂没居人而谱以遂亡 不惟明太祖宗无所考稽并本支所由分派之伯仲季三公及三公之所自出近在国初尚莫详其讳字至始祖四人曰宁鉴谨修者则从赣榆谱系查核而知者也然当考之赣榆谱询之故老凡系出戴村籍隶照邑者 南乡 则涛雒竹子河泥田沟结庄黑齐子大坨亚岳蒿岭申家庄向阳等处 西乡 则山西头大后村沙沟上下栗山大小花崖树旗岭塔山侯家沟后崖大坡泊峡口宋家庄等处 籍隶莒州者东南乡则宋家彩我乐诸睦大湖峤山竹园等处俱系同宗 他若城东曹家村宋家窑姜家村滕家村汪家庄大抵系出山右不入宗支 非外之也不敢自诬以诬先祖耳 字辈派语:分四支,德继麟书、(振)(家)(孚)(山) 、(庆)(瑞)(殿)(广) 、(全)(兴)(开)(祥) 、五百余年、 代远克昌、 明初迁来 、光绪久长、 原籍河南、 东海旧乡、 我本商裔、 周封堂皇(唐皇)、 祖泽绵延、 燕贻乐康 、族宜和睦、 千载流芳

 白旄刘氏族谱序言
 
白旄一世祖碑文 明初始祖兄弟四人为避红巾之难 由海州十八村连骑跋涉至鲁沭左 时地茅草丛生 故立村白茅 兄弟长次讳已失考 为谋生计 三人分赴沂水青城东海境内居住 吾祖居本里勤耕为业 积德昌公二世四公 长公失讳迁居周庄 次公失讳迁至埠上 三公继宗移居沙河 四公君实奉父母居是村 后因时局多变灾荒连年生存百难 族支散居各地 清康熙年间 五世祖祚广主导为始祖树碑立传 文革期间 碑文遭毁 族众祭会世感有失 倾心捐资 重立是碑 流芳千古倡导奉祀者 鲁临沭西白旄十三世振环十五世经常安常同广十六世勤义 东白旄十四世荫柽殿蒙 白祥十五世洪轩十四世习生 埠上十五世安来 西玉树十三世世广 王沙埠十四世鸿进 前蛟龙十五世绍如 中蛟龙十六世克勤 后蛟龙十六世克田 新村十六世景行 烈町十七世厚太 西月庄十五世万利 刘庄十六世乃莹 园岭洞十四世纪安 东埠十六世乃绪 前石古岭十五世传真 坊前十五世保得 西八里十四世炯正 下麻科十五世宗伦 华桥十六世佃荣 半路十四世仲汉 后半路十五世伯荣 庙庄十五世玉明 刘河西十六世景明十八世守松 刘町十七世洪瑞 东黄河十五世洪祥 周庄十七世钦宗 东河口十七世兴平 刘河涯十七世景沛 朱沙埠上十七世长喜 临沂王岭十四世炳相 小茅茨十六世世懿 小岗十四世凤明 韦庄十六世茂兰 重沟十四世增喜 万湖十五世凤林十六世西伦 李湖十五世君荣 伏庄十三世思织十六世广德 官路十六世维栋 前寨十七世广发 大芝房二十世贵民 莒南东结庄十五世彦明 东石沟十五世朝宾十六世得恕十七世贵林贵捷 南高庄十六世振学十七世长波 白常十三世继泽 刘岔河十五世得龙 西王树二十世德满二十三世善勤 费县石行二十世永河 平邑龙潭村十八世洪兴洪合 江苏赣榆新集河东十五世家法 泉子坡十六世吉满 新西十六世克法克春十七世长征 沙河南庄十四世家本 彭口十四世锦章 楼村十四世绍茂 东何园十六世乃忠 大岭东赤金十三世致岭 后赤金十四世毓清 刘门河十六世传枝十七世长玉 杨门河十五世贵厚忠厚 欢墩河北十四世嗣江 范泽埠十五世家标家柱 欢北十四世锦惠 东海黄川十五世志年 刘顶十六世群彩群力 前元十七世昌省 河屯十五世永寿 小窖十六世乃新 石良河刘金村十六世继洲 九龙十六世学符 房山兴谷十七世春生 浦南刘滩十六世乃坡 石榴丁庄十七世光法 十四世孙迎銮 十七世孙宪宁撰 一九九二 连云港刘宣提供

 山东莒县李家楼李氏沂南县沟头支谱序言
 

族之有谱非仅明世系别支派户存一册而已乃以明木本水源之意俾各知尊宗睦族承先启后推亲亲于无穷也虽世远代隔户繁派殊按谱稽之犹识一家列祖列宗之佳言懿行历历在目矣吾氏于明季自莒之城南李家楼迁居斯邑已阅四五百载然时代业农鲜少簪缨故谱牒未修碑碣未立致前世先祖失考可稽者仅神主所列十世之后先祖名讳虽经查考十世之前仍不得而知今丁户益繁迁徙日广再不立谱恐至亲而不相识骨肉如同路人何以明木本水源推亲亲至无穷耶年初法全祖命余等主修家谱余虽不才岂能推辞也且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族人安居乐业此时不修谱更待何时我辈不修留待后任则更难矣遂在法全祖之主持下阖族上下齐心协力采访登名编次校对阅数月而稿成上迄高曾下至云礽不啻同堂聚首矣今将付梓不揣謭陋聊缀数语以为序

公元二00六年岁次丙戌 仲夏十七世孙 松鹤拜撰

 民国二十四年重修的山东莒县朱家庙子刘氏族谱序言
 
我刘氏原籍江南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时值元社将废,红巾乱起,我祖避居东海当芦(路)村,洪武下旨迁民,迁日照西乡喜鹊窝庄。延至天顺元年,村既全烧,谱将安在?东旺庄老茔所葬之列祖,讳字遂以失传,虽欲延续,未由也已。到万历年间,我行原与君质二祖,创修族谱,注明思源祖兄弟五人,承源、根源二公迁莒待考,续源迁安丘,接源迁丘前,思源祖移居草涧庄,生“福、禄、寿、喜、诗、书、忠、厚”兄弟八人,故续谱以知祖为始祖,断以思源为始祖,以福、禄列祖为二世等。虽然二世分支,惟喜祖仍住草涧庄;我忠祖迁兰山全刘庄,厚祖迁居沂水刘家店,书祖迁居莒州小刘家沟,诗祖迁居洙洲庄,寿祖迁居刘家庄。我福、禄二祖亦迁居大刘家沟。福祖后因避匪,托二子志干、志贞于我禄祖,自率三子祖公迁居诸城逄哥庄,而第三世祖志舜迁居小沂水庄,分支菜园、小河、刘家村也已。至四世,而我江祖未迁,余皆迁莒。河祖迁莒刘家庄,海祖迁朱家庙,泉祖迁道沟庄,分支东上庄。我淇祖迁西头,遂族居焉。嗣后,生齿繁衍,又分支于大石头、段家河、于家庄、口家庄,尹家口、斗山河、兰家官庄,且有迁于诸城杜家河、沂水县大安庄,更有散处于村邑者,不可胜悉。倘不修谱,则年湮代远,音闻更塞,异日相逢,本族视为路人,不为可笑,实足可惜也……

 莒县李家楼李氏沂南县沟头支谱序言
 

族之有谱非仅明世系别支派户存一册而已乃以明木本水源之意俾各知尊宗睦族承先启后推亲亲于无穷也虽世远代隔户繁派殊按谱稽之犹识一家列祖列宗之佳言懿行历历在目矣吾氏于明季自莒之城南李家楼迁居斯邑已阅四五百载然时代业农鲜少簪缨故谱牒未修碑碣未立致前世先祖失考可稽者仅神主所列十世之后先祖名讳虽经查考十世之前仍不得而知今丁户益繁迁徙日广再不立谱恐至亲而不相识骨肉如同路人何以明木本水源推亲亲至无穷耶年初法全祖命余等主修家谱余虽不才岂能推辞也且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族人安居乐业此时不修谱更待何时我辈不修留待后任则更难矣遂在法全祖之主持下阖族上下齐心协力采访登名编次校对阅数月而稿成上迄高曾下至云礽不啻同堂聚首矣今将付梓不揣謭陋聊缀数语以为序

公元二00六年岁次丙戌 仲夏

崇文堂家谱坊主人 十七世孙 松鹤拜撰

 山东茌平杨氏家谱叙
 杨氏家谱叙(碑文)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理乱兴衰之迹不清。家无谱,则世系昭穆之序不明。于以知国史,固当修也。而家谱之叙,为尤急粤。
稽周文王第十子虞叔之后,以杨为氏。泊乎炎汉,族居弘农,宝公雀馆,开祥玉环,兆三公之贵。震公鱼()堂,集庆(地名,后改为应天府)鼎铉,踵四世之荣。
传至鼎公,徒居江南凤阳府,泗州盱眙县大柳村。迨宪公,噬仕大明洪武三年,为中书省左丞相,辅太祖定鼎金陵。斯时,山东人民亡于
元明之兵灾者,几乎煨尽。至洪武二十五年,宪公奉旨()三子乔迁山东。长(讳)德清,住茌平县东南十里许吴官屯。次(讳)德白,住茌平县
东南三十里许庙杨家庄,今郝家集、五里庄、杨家庄,皆德白后裔也。三(讳)德弘,住肥城县城西十八里许东大封庄。
在明季谱牒,渐失至顺治七年,清明节约族人修祠堂,叙族谱数月之余鸠工,庄村而祠堂门墙。工竣,
自是搜罗断简残碑,以上治祖称,旁治昆弟,下治子孙。明年春而族谱告成,则昭穆攸叙,世系分明矣,然后知家之有谱与国之有史无二理也。是为叙。
大清顺治八年三月
六世 和煦
七世 和熙 谨识

 日照東關劉氏始修家乘序
 
 家之譜,猶國之史,斷不可無者也。雖然修之於原有記載之家易修之于原無記載之家難吾 始祖兄弟三人世居東海當路村明永樂間一遷安丘羅家菴一遷蒙邑郭村吾 祖來照相地於絲山之陽而立村因名劉家村今其菴猶為劉家菴其明證也 始祖諱字無傳 二世祖諱獻猷 三世祖四人長諱琥次諱珀三諱珍四諱珠 琥祖生懷達懷達生子七長天福字海儒生向學懋學一案入泮今啟麟啟元諸兄弟其後也 珀祖失記珍祖生子九長 懷禮吾高祖也次 懷孝四傳陽武縣典史諱濟者生永正邑庠生今釗叔及復掄諸兄弟其後也三 懷軒生選生遜今永顯諸兄弟其後也四 懷美生烘生通生遂今法叔並顯光無違諸兄弟其後也五 懷仁生梁今瑤叔瑚叔其後也六 懷玖生樸生楷樸生式闈式闈生之明楷生應闈庭闈中闈應闈無嗣庭闈生之表之奇之俊邑庠生中闈邑庠生嗣子之俊生雲鵬雲鵠雲鵬生鐸鎬雲鵠生銅鐘皆庠生其後也七 懷讓八 懷用懷用無嗣九 懷見今昆叔信叔其後也吾 高祖始住東關享年八十有四建振武廟土地祠邑人稱義舉我 會祖五人長桐字梧崗次桂字月溪庠生生我 祖父三柏四梅生應召天啟辛酉科恩貢舉孝廉五##以父兄蔭治富遂號為東關劉氏吾 祖六人長春闈字傅臚庠生再傳為我 禎伯亦庠生次京闈字鳴臚歲進士初任商河訓導陞長清教諭後陞湖北武昌府教諭再傳吾 伯諱##字濟源庠生三傳為革弟同予一案入泮吾 祖行三諱棘闈字楚門吾 父諱沔字注源北遊不歸四秋闈大盛弟其孫也五連闈字捷臚## 厚有古風生子四人孫十六人子孫之盛未有過此者也六成闈字季臚 珠祖生子四懷亮懷義懷賢懷智孫六人長幼失記 叔文玉予人泮之年同入武庠及今等雲諸兄弟其一之也族弟振東生子倬廩膳生及希臣五雲從雲諸兄弟其一支也 泌伯之孫名善名忠名告者其一支也 端伯之孫名璋 宦伯之孫名銑 成伯之孫名悉者其一支也年遠無徵信者傳之疑者缺之以承先人以昭來許區區之心如是而已是為序 旹

——康熙三十年三月望日八世孫 大昌 謹誌


  孟子世家流寓沂水支谱序言
 我英孟家庄孟氏乃亚圣公之后裔也据莒志记载六十二代祖闻道公于明万历年间由邹县迁居孟家庄后分住许家庄颇子庄张家官庄英山官庄苑子胡同黄沙沟子马庄集等处因兵燹动乱老谱失落始迁英山之祖失讳老林中碑碣所记始迁英山者六十六代祖生子毓均毓均子四长传仁次传义三传礼四传智传仁生子三长继祯居英山次继宁三继禄于清咸丰九年迁居东坡子村子孙繁衍已数百人虽居两村而庆吊相闻今丁户益繁迁徙日广恐日远年湮有至亲而不相识骨肉如同路人之虞族祖宪周公先父庆德公叔父庆祥叔庆顺在日都多次倡议修谱并提供有关资料然事多舛谱未成而先后谢世而吾辈学少识短主修支谱更加难矣然吾辈修谱难留与后人修更难且今逢盛世河图洛书海晏河清诚乃修谱之机我辈不修难辞其咎幸和族上下鼎立相助出资出力踊跃参与今支谱告成甚为欣慰望后人踵而事之使续修俾木本水源之意世世无替今将付梓不揣谫陋聊缀数语以为序

公元二00六年岁次丙戌仲夏 七十四代孙繁亮拜撰


 六次续修庄坞杨氏族谱序
  千年之临,世纪之交。适逢改革开放,美景盛世。知识经济发端,信息浪潮拍岸。一国之创新能力之高低,已成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决定因素。一流之创造力、竞争力之背后定有一流之凝聚力、向心力、亲合力,而血统族亲力乃此三力之最原始、最基本之要素。

想我庄坞杨氏自明初开业兴家,六百余年来,世世有英雄,代代出贤良。此皆我各代族亲秉承“精忠报国、至孝维家”之祖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之所为。弘扬此优良传统,于今上应人民政权以德治国之伟略,下合广大族亲建功立业之需求。高举忠孝旗帜荣耀,生为杨门后代自豪。进而观之,天酬勤劳亦酬忠孝。看我数万族亲遍布神州,昂首天下,更觉定分人伦、昭穆血亲之重要。思我先祖前辈,自清初首修族谱,至今六番工程。组织参与之各位明公呕心沥血、功卓勋著、水长山高。

然更有与时俱进之说,我族谱亦应顺乎世界之潮流,合乎族众之愿望,尽善尽美。本次族谱续修,各位族亲明兴家之大义,隆胞泽之高礼,皆热心襄赞,由是族谱修订顺利,家祠及节孝坊修缮更令世人钦佩(家祠及节孝坊已于公元2003年12月被人民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族谱修好之时正逢节孝坊立建200周年(公元1804年——2004年),此二民族瑰宝珠联璧合,成万古千秋之事业,特记之叙之。

 梁氏家谱序
 夫谓水长者其流有源枝繁者其发有本物理皆然而况于人乎然则人这有祖宗河水木之有源本也我梁氏原居临淄之西时水之东柳林梁家庄是故土出难居庠衿者寡而皆有醇厚风焉故能偕时水永传焉不幸明末鼎革之际屡遭兵火而族谱以失无论枝叶莫考即奕业仅存一线矣如文升祖原兄弟八人相传往寿光者往日照者往河南者往洪庄者其余不知何往惟 文升祖遗居此土至今八世尚未有谱急欲纂修每苦于无稽所可幸者有子材族伯尚能记数世之宗派于是修成族谱俟后人以备考则后之子若孙庶有以承先启后永传勿替云
  康煕五十六孟夏 八世孙 之琇谨识

 王氏谱碑序(蒙阴县重山乡圈里村)
 



吾村王氏自清乾隆初年由费邑羊马庄迁居于此二百余年矣,若无碑谱以统系之,则日远年湮,亲族有不相连属之虞,于是,勒石于 世常祖墓前以永垂不朽。复立八世行字于左,以为命名之标准云。
恕道传家 福履永绥


 王氏谱碑序(蒙阴县重山乡圈里村)
 



吾村王氏自清乾隆初年由费邑羊马庄迁居于此二百余年矣,若无碑谱以统系之,则日远年湮,亲族有不相连属之虞,于是,勒石于 世常祖墓前以永垂不朽。复立八世行字于左,以为命名之标准云。
恕道传家 福履永绥


 刘氏支谱序(沂南孙祖刘家庄,由莒县城关刘家菜园迁来)
 刘氏支谱序(沂南孙祖刘家庄,由莒县刘家菜园迁来)
盖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纪一代之事实尚矣至若家有谱则记名氏分支派所以考一姓之世系并纪先人之遗迹秩秩然昭兹来许者要惟谱是赖我刘氏自始祖存首由城阳屣居沂水刘家庄迄今三百余年矣谱之修者凡三次其间若蓝若玉若英苍等祖虽载诸谱牒班班可考第恐族姓日繁世系紊次无以绍先人志於忽替曷云有后弗弃基哉舟用滋惧焉急聚族而谋共立支碑自此谱牒立而支派分行次排而长幼悉别俾弈叶子孙无忘本始庶后之起者亦将有感于斯言

九世孙作舟撰并书
大清宣统二年岁次辛亥仲春上浣 穀旦

 修家谱序(沂南鲁庄范氏)
 修家谱序
族谱之设,原收合同姓而为敦宗睦族之义也。吾家自明正统年间从山西卜居范家村,族谱收藏祖庙,被火所焚。幸有吾先世遗单存在,两立谱碑,整祖以下剺支分派,尚炳若日星。日后又百余年,丁益繁衍,星罗棋布,命各重复者有之,聘氏失记者有之,倘无谱亦联属,数传而后不惟视姓等诸行路,即祖考世系几乎无可考矣。无谱之害尚何言哉!犹憶道光九年,吾族中恒一祖、四叔景顺公、堂弟鸿光同吾父倡首修谱。因叙族中讳次,在在详明。兼考氏女聘適,一一备载。上及於从生,昭穆懔然,亲疏实属一体。下逮於子孙,尊卑不紊,远近不啻同堂。此固敦宗睦族之义。惜当年意欲刻板,苦无锱铢,有志而未之逮也。今有族弟存礼慕其义,又于十世后从而叙之,抄录以启后世,庶世世子孙不忘一本之亲焉耳。

同治九年岁次庚午仲夏之吉 十一世孙 葆光谨识

 附 记(沂水湖埠西田氏)
 附 记
田氏原籍或以为来自济南府长清县或以为来自青州府乐安县要不如原序所云出自益都县孟家盧者为确自孟家盧迁于沂水县之北庄北庄始祖当元初曾为豪山寨长山厓有碑载其名曰存其下数世则俱失讳则我自北庄迁来之祖其失讳也无怪也
田氏祖茔本在湖埠西沂河东岸至乾隆三十六年因避水患始迁於宴家铺国珍祖叙谱时祖茔尚未迁也始迁祖墓前无碑二世亦然三世墓前始有碑碑载长曰恩次曰惠其为祀男可知其为惠祖所自出亦可知惜迁茔后此碑已无复存矣
庄自幼读时赏阅旧谱知蘭邑有恩祖一支又闻先人尝言康熙时沂州府南门外南壇曾有人来湖埠西自言系恩祖后及长应府试适寓北门里即因访求恩祖后者巳渺不可得及自府返道经礼义村问其村中氏族咸指田氏茔相示茔在村南其中坟墓甚夥然无祖碑可考既而访于田氏有叔至两人言吾自前明时居此世为旧族今户口稀少存者不过三五家问其祖讳则谢不知问以湖埠西更茫然不解所以噫嘻岂传闻者非耶抑谱所载不足据耶将年代久远名与实俱无征耶何再访再杳需之殷而遇之疏耶独南壇余所未到岂其后或在斯耶是未可知也。

读旧谱序书后庄记

 初修族谱序(沂水湖埠西田氏)
 初修族谱序
(湖埠西田氏)

田氏原籍本系青州元初始自益都县孟家盧来居沂水县西北乡北庄明初自北庄始迁宴家铺居停未久复迁湖埠西遂家焉闻自始迁祖务农有田在沂河左右尝耕耘於湖埠西公家疃两村之间时憩息於河东酸枣树下一日睡觉且惊且喜顾谓其子曰此地即佳吾得葬於此足矣后遂卜茔於此今祖茔最后一墓是也湖埠西即以此为一世祖一世墓前有四墓盖二世也二世墓前有三墓盖三世也三世墓前有碑长曰恩次曰惠恩祖迁蘭邑今沂州府北门裹与府北六十余里礼义村即其后也现今族众散居沂邑者皆惠祖之后即皆以惠祖为始祖乾隆四年岁在已未月在大吕五世孙国珍谨序





 谱成祭告先祖文(沂南岸堤张氏)
 谱成祭告先祖文

维宣统三年岁次辛亥月建庚子甲子朔越祭日丁卯裔孙兆连等为谱功告成谨以清酒庶羞之仪致祭于
始祖公公之灵曰缅我祖宗世居汶阳传家祖述累代书香八百余载率由旧章世笃忠孝兰桂芬芳想流风之未艾思功德之难忘先人培之惟深厚子孙因之而炽昌历千百载锺灵更秀越廿余世长发其祥迄今户口繁衍散居他乡宗法虽存宗卷渺茫拟作一谱传之久长愚自承任以来服膺拳拳虚怀惶惶深愧才短不能標扬不过示子孙法守讵敢谓于祖有光谨具楮锞敬献酒浆祖其有灵飨我烝尝


 古迹并序(选自岸堤张氏族谱)
  古迹(选自岸堤张氏族谱)
并序
人以地志地以人传自古而然岸堤镇艾山作屏汶水索带吾祖肇基于此凡遗迹宅墓多在此处特纪之以便掌故
沂水古名东莞其故城即今县治自县治西南百二十里岸堤镇宋时称礼义乡白佛社暗德村明末称青州府莒州沂水县乐城乡岸堤庄汶河自西来历新兴等庄右岸有花岭坡董家峪诸处水入之抵岸堤界其南面右岸塘子水入之微北流拦岸堤东头又折而东经波池北复缠艾山东面后委曲东南行八十里为沿汶敬祖公茔在右岸艾山首注汶水尾蟠卢阴古卢城即在此山层峦耸翠屏群峯纠纷山西坡下起塘子北峯西麓林壑尤美宛若盘谷乃子恕祖乐道之处故称为艾山先生今名张家菴有鱼池嵌缀山梁遗址尚存至今登探者即牧竖樵夫犹能道故事焉山东南为黄石山其东南涧峭壁数仞清泉斛涌于诸山独见深秀即子恕祖隙聘之处青志与邑乘俱载之綦详岸堤镇南云停观殿阁巨丽甲于一方系潭祖等所建镇西北隅祖茔在焉又西北为张家花园乃子恕祖之学宫处也故宅在镇中央微偏北至明正德时尚有瓦房五百余间事产十五顷四十五亩当今故宅花园学校迹虽已废而名犹存焉吁山河风景祖宗之所甸而迹址云树即子孙之所仰后之有志者慎勿听其盛迹郁湮也
十九世再敬谨志


 原 序(沂南孙祖胡氏)
 原 序

国朝定鼎以来世际升平生齿日隆凡先人之有德泽者有后皆昌惟吾一族守故物者十馀家创别业者更难指屈祖宗之留贻诚不可没也特恐族人繁而支派难清历年久而宗祧失序长子伸有见如此毅然以修谱为已任历考碑碣博访故老经二载而事始竣因详序源流以记之当考虞公封陈胡氏遂因以为姓自是支分派别不可详稽相传吾祖原籍海东十八村因元末兵变浮海而西流离播迁几若飘蓬吾先人由方城卜吉于兰邑第一峪居焉历百馀岁延及千丁莫容或迁于兰邑之重沟大沟蛟龙汪安乐庄东啸以及阳天庄等处未易悉数吾一支由第一峪 至东莞寄于雀峪庄后又于明成弘年间移于县城之东阁埠大约一二世之间即于戴里右汶水西孙祖庄建立基业历历数炎盖又三迁云自成弘历正嘉至庆历二百馀年遥想创业之祖必非一世但世远年湮名号难究可记者自孜祖始彼时若琏若经若臻皆与孜祖同辈自当共成一谱自孜祖以前不入于谱不敢以耳闻者乳先祀也自孜祖以后详载于谱正欲以摭实者清宗派也凡我族人想守勿失一世百世至千万世支派既清宗祧自不至失序矣序系康熙年间
六世以庸圣陟氏辑著
男钟现田氏纂集

相关资料:山东省方城胡氏(深族)修谱致族人函据明史载,始祖胡深(1313-1365.6)元末随明太祖朱元璋反元起义,功勋卓著,时任浙江东行中书省左右司郎,总制处州军民事。赦封“缙云伯郡”。溯其源,胡深之长子胡桢(次子胡枢留居浙江龙泉)奉朝廷之命率五子宗宝密宾定由浙江龙泉县大王庄,徒迁方城立村.今欲重修《胡氏族谱》 联系人:山东省五莲县工商局胡鸿鑫 电话:0633-5218231

 重修族谱序(沂南孙祖胡氏)
 重修族谱序

邑西南乡望胡君骏臣兴余称一面交地暌百里山川修阴紫芝眉宇不获数数觏惟余心仪之神与契者有年第于其家世则不详得诸耳闻者骏臣君先人有子绳子杨二先行均以儒术鸣一进子绳恩贡生子杨附贡生昆季联镳蜚声黉序都人士蒙其造就与薰德而善良者均啧啧称道勿衰余生也晚未及亲灸光仪故于其家世终不详夫以乡先连之伟望而昧厥渊源井蛙之见余殆甚焉自民国庚申秋谬蒙阖邑委讬续修县志因得与访册中详悉水心先生轶事先生与明季避寇高崮山劳神破产保障一方福德所庇生命何止万家不禁抚卷长叹曰此殆胡氏之所以与而发祥昌世之本源也欤故虽不详其家世而大概可知矣越甲子春骏臣君讬友持谱首卷见示并索序言余欣受而读之凡其受姓之原迁徙之迹派别之纷世系之遥条分缕析一一贡我目前乃今与胡氏家世幸知其详少饰我平昔管理之陋然于其德泽流长保世滋大水源木本之远谟则固信之深而知之素矣至若修谱盛事意美观德良敦宗收族之谊承先启后之文叠次谱序標示极详有无俟余之复述者兹不赘
前清光绪癸巳恩科举人择选知县刘嚴拜撰



 族谱序后(沂南苏村贺氏)
 族谱序后

凡书集文词之成每倩人为序以弁简端大抵多誉言而无贬辞谱序记实誉言无谓也吾贺氏族谱前系抄本宜从简易今既镌印族侄登先掳事实序与前无庸再赘但此次修谱较昔为难因陋就简事多疏漏有一行辈在前年齿较长失检之处无可讳言逐条指出以告后人一自道光年修谱历年久远接叙之难二支派日繁迁徙无定调查之难三经费之难四编辑乏人之难前年未定规则遽行探访致各处所送草册只将先世及男丁开卜遗漏女子其失一配氏不注明某庄某公之女致后辈不知所自出其失二考妣无卒年寿数及葬所其失三移居侨寓未分明其失四谱册重名改不胜改其失五叙至末一辈无后者仍旧注一止字失查者附以圈记固妥惟年长及授室尚未生子与孩童两项名下无字岳家官庄谱册无子者名下注裕字孩童名下注幼字更为清楚应仿照而未及仿照其失六自太始祖至今数百年阅二十世祖功宗德多有应立家传者如文载祖元利祖之教泽点祖之政绩衙祖为一邑之望与杨东野公齐名文萃祖繝祖溪北祖廷楷祖世缙祖世琳祖必抡伯必连伯品行学问称道一时因事实无考传志尽付阙如至若族兄有敬有承行止端方族侄荣先族孙访贤一生恭谨族侄 经先优待弟侄终身未言析炊族侄综先晚岁一贫如洗廉介自持寓龙王庙足迹未轻出庙门之数人者为族间近世不可多见名下亦未略注事实尤难惬然其失七所望下次修谱切记先定规则然后四出探访更望自是留心考查一有所得即速存记以便修谱时易于造册三十年为一世修谱之待转瞬可至后起得人前阙可补


十四世有一敬志

 续修族谱序(沂南苏村贺氏)
 续修族谱序

粤稽家谱自乾隆二年我孔昭祖重修以后嘉庆间复修一次至道光二十一年瑶阶祖督同族众复行续修三月告成及今已历七十余载中间叠遭兵燹屡遇灾荒族中之荡析离居进实难指数近来赴关东江南几至络绎不绝噫阖族虽云蕃庶而迁徙无常老成复继以凋谢谱之续修诚未易举办也窃幸民国七年秋子贡叔致仕回家约集族间酌议续修四处探访各市镇皆张帖告白以冀周知详审郑重故迟至四年之久乃得竣事今将镌印谨志颠末以昭来兹惟愿后之子若孙庶几与二三十年后无论如何为难务必共商 重修立永远之谋切勿因循久待致族人之散处他方续修尤为厚望也夫
中华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戊十五世登先敬序




 高氏族谱序(沂南孙祖小南峪)
 高氏族谱序(沂南孙祖小南峪)
从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族。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吾高氏望出渤海,族居青郡。康熙间四世祖鍊公始自郡迁沂,遂由新庄卜居小南峪,盖土著于兹者百余年矣。迩来遭际兵燹,人丁日繁,恐数传而后,宗不能睦族,族不知敬宗,甚至一本者视如路人,同根者相煎太急。何也,谱之不修,不亲其亲故也。蘭为此恐煓,遂身卒族人敬立谱碑,由是支分派别,昭穆不紊。异日者或朋酒羔羊,聚族畅钦;或萍逢逆(族)旅相亲,若曰某讳吾谱祖父行也,某字吾谱兄弟列也,某名吾谱子孙辈也。呜呼!吾高氏始为有谱之族矣,视吾谱者孝弟之心,有不油然而生者哉。是为序。
大清同治六年岁次丁卯仲春之月 蘭拜撰

 续修谱序(沂南鲁庄范氏)
 续修谱序
闻之域中有三大:日天大,日道大,日史大。大固莫大此三者。由此而降格求之,族谱亦非浅鲜也。吾范氏自宋世文正公史称大范,逮我本朝文肃公钦注大勋氏族之由来,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顧可听家乘之失傅耶?况堂堂人丁不下数千口也,茫茫烟火不下数百家也。忆自葆光 存礼诸祖修谱后,数十年来,忽而高,忽而曾,忽而祖,忽而父,忽而子,若孙曾。日月几何,犹是吾祖也。而亲已疏焉,犹是吾宗也。而服已尽焉,犹是吾族党吾同姓也。而分已远情已涣焉。此亦势所必至,尚无容深虑耳。所可虑者,星罗棋布、散处四方,岁时伏腊不相见,冠婚丧祭不相闻,几有相逢而不相识者。言念及此,不禁泣数行下。於此而欲敦吾祖,睦吾宗,联属吾族党,萃聚吾同性,其惟重修吾谱乎!其惟重修吾谱乎!然而孤立无助,有志乌能逮也!幸吾族祖鸿锡,官任兴化县典史,吾於光绪三十一年春,往省其官。伊即昌议修谱,付吾尺素一书。旋带至鲁家庄,商同族人鸿举、鸿印、立英、怀祺等,无不欣然应命。近则赖思泰祖举其大纲,远则赖维翰、怀钦祖查其支派。吾於是赴鲁家庄数次,寓居两季,身任其事,不敢吿劳。协同立爱祖、维翰,因旧谱本补其缺,正其讹,原原本本,抄订成编。上而宗祖各讳历历可考而不失,下而子孙名次井井有条而不紊,中而氏女聘适一一记载而不遗。虽不敢比域中之三大,亦可聊慰先人之志。云尔曾亦思草创此谱者谁欤?则安常、思和诸祖之力也。继修此谱者谁欤?则思聪、景顺诸祖之力也。鸣呼!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时异,所以敬宗收族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於斯序。

光绪三十一年十三世孙新铭敬序

 家谱原序(沂南鲁庄范氏)
 家谱原序
族之有谱,不惟考世系别支派也。所以上稽宗祖之创乘,下志子孙之繁盛,俾后起者念似续维难,则前徽期于克绍。知本根宜庇,则族谊因之弥敦。即子姓愈众,门户日分,不至因播迁而有迷失者,皆大赖于谱也。吾氏自迁沂以来,两立谱碑,无谱可稽,播迁者往往失传。幸赖八世祖恒一;十世伯父思聪、景顺;十一世兄鸿光等,道光九年肇修族谱。迨同治九年,十二世兄存礼、葆光、德禄二次重修。光绪三十一年十三世孙建章三次续修。未尝付剞劂,谨抄一册,与族人共藏之。是则力有未逮也。继自今支分派别,以垂永久,俾世世子孙无忘本源,以廓大吾前人基,是则吾祖宗无穷之望也夫。


民国十年 仲春 十三世孙 德仁谨识

 重修谱序(沂南鲁庄范氏)
 重修谱序(沂南鲁庄范氏)
族之有谱,亲亲也.上而宗祖,下而子孙,无不班班可考也.顾世愈久而情易疏,丁愈众而势易涣。虽有仁人君子殚心修明,亦无从知上下数百年之事。则增订补叙,顾可一日缓哉?吾族自明中世迁於沂之范家村,已数百年矣,而族谱被焚。幸祖林有 谱碑,支派分明,尚可考也。道光九年,吾族中恒一祖、伯父思聪公、景顺公、堂兄鸿光等,身焉任之,同族党遍访故老,积始克成编。吾葆光兄不惮抄录,晨夕校阅,罔有遗误。然后族人之散处四方者,咸得入谱而无缺。迄今四十余年,生齿之繁,数倍於昔矣。冠婚丧祭不相闻,伏腊岁时不相见,以及服穷而亲有相见而不相识者。所谓世代久而情易疏,户口多则势易涣也。吾葆光兄存礼兄于焉大惧,不辞劳悴,近则葆光兄亲手抄录,远则存礼兄身往咨询。而葆光兄又与德禄抄订成编,别其支流,溯厥宗派,原原委委,俾知子孙诸祖皆本於始祖,而敦宗睦族之心夫亦可油然生矣。诚使后之人继前人之志而付诸剞劂,是则策之所厚望也夫。

清光绪五年已卯举人简选知县 十一世孙 鸿策谨识

 谢氏族家谱序言(山东沂南)
 谢氏族家谱序

尝考周礼教民以六行六行之中一曰睦睦者亲九族之谓也每件家世递迁户大丁繁同宗相绳以门第骨肉亦论夫资格而贫富贵贱之间遂不可问焉古有置义田以恤宗族修德行以砺家风者岂真今不古若欤厥由世系之不讲木本水源之义未明也宗谱一书所关岂浅鲜哉吾家世居沂阳北隅庄自 文远族以来家传忠厚世业耕读良足 矣传至六世值明季兵火之变吾族几不能保卒之善全无恙者赖 璋祖之力居多迨 绍兄纠合族人修家庙立谱碑一姓尊卑亦既釐然而各举但由今以观又历四十余年矣伯叔行次日远日疏延及后人或不能晰夫瓜瓞云仍之谱也兹復溯厥淵源 文远族而上虽旧茔尤存于沂河西岸南神墩庄后惜老谱已失旧碑无存其荒远莫稽者何敢妄著仍遵旧谱自 文远祖始派分四支灿若星罗庻宗族间溯流知源由干得本虽分门割户若有亲疏而自我先人视之则固未有亲疏也明支派则恩谊笃知原本则情义联富贵福泽与之共好恶休戚与之同所谓睦以亲九族者盖如斯也是所不能无厚望焉
大清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夏四月 莪序

 王羲之家谱之三
 临沂王氏谱序
大清宣统三年辛亥春正月,孝友村奉祀生王兆,余之中表也。曾记髫龄时从先慈省外祖,谒元贞公祠,匾额题“孝友格天”四字。祠左即柰园,尚余松柏苍翠。祠右有唐槐数株甚古,今皆亡矣。祠南即孝河,西南岸有短碣,一镌“元公卧鲤处”数字。盛冬时,如月圆者数处,暖气上升,至今犹存。夏时荷花两岸,菱蒲满湖,云水苍煙,使人低徊不能去。去又东北去八字山数武,望之屹如立者,其寝陵也。巍巍然约有六七神道墓门,类皆明堂。林木蔚然,气脉深厚,展拜之余,未尝不歎两公之遗泽长也。辛亥春,四十七代孙竹樵姻姪与博泉姻姪世谱续成,嘱弁数言于余。余观其远考史书,近征文献,上承先祖,下及本支,实者录之,缺者补之,错讹者又从而更正之,昭穆相当,宗派不乱,诚王氏之有心人也。窃以不有作者 谁为之前, 不有述者 谁为之后。 况始而中表, 继而姻亲, 不弃寒微,得附蔦萝也,故为之序。
丙午岁贡候选县丞眷生柳崕赵书堂沐手敬序
大清宣统三年辛亥春正月

 王羲之家谱序言之二
 王氏谱系碑小引并赞

琊瑯王氏系出晋太保休徵公。支派蕃延,代有闻人。其大宗世居城北双湖村,太保公祠墓在焉。所谓孝河凝冰者也。去双湖数里许,地名禹 子城,王氏聚族而居,多历年所。后 之奇公一支,迁居郡城,子孙振振,世承先泽。逮吾 岳丈简斋公暨叔岳次垣、升甫二公,或列官于朝,或蜚声庠序,更能大亢厥宗。今吾内弟竹樵、雨村两司马,暨同堂弟恩普、恩荣等,俱以名诸生。敦宗睦族,慨然兴水源木本之思。因请命于其叔祖纲新公、绪公,于禹字城墓田自支祖以下创建谱碑。余薰沐请观,见其条分缕晰,暸于指掌。呜呼!观于此而孝弟之心可油然生矣.爰拜稽首而为之赞曰:
瓜瓞绵 蔓引长 椒聊实 条远扬 阀阅盛 瑯琊王 我读唐书宰相表 世系惟有王家好 江左夷吾推茂宏诒谋乃自先太保 为臣忠 为子孝 短簿祠 尚有庙 潜德幽光各炳耀 愿书世谱诒俊少

壬午科举人临县儒学教谕兰山赵善全顿首拜撰
光绪十四年孟冬

 王羲之家谱序言之一
 卷首序要
是谱为先父所自撰抄而参互有培伯协助上自周代受氏祖起下至今日城中本支止纵贯二千五百年洵可称家乘巨擘而不可多见者先辈时加纂修之公先人旁搜远绍之力信乎伟然其不可忽也惜哉以迁鄅子城之后既远祖祠朝夕之瞻遂生家世疏遗之心盖自翰公而下吾谱遂以漏缺百余年约六代之故而减色殆吾城中一支倂鄅子城大宗其时皆濒衰微否则亦有继修者而今乃为日久沦失也哉呜呼谱牒之事独力难为倘能代代人人心心相印则漏缺之憾将无复貽于后世而族谊将益厚孝友将益笃行见良诚焕发则吾王氏之光辉岂仅灿烂于晋唐而已哉谨赘数语以自励勉且勖同志于今后云尔

晋贞公四十八代孙殿璔敬书识志
民国癸酉腊月书于萃德堂求诚斋室

 江左王氏族谱序
 王家附 南京金陵职业大学教师。《江左王氏族谱》是谓晋二百年江左文献,王谢家乘之一。东晋初年,辅佐晋元帝建立东晋的名相王导,全家定居南京乌衣巷,北宋时该支王氏后裔从南京乌衣巷徒居溧水县思鹤乡(今石湫乡)汤庄,成为溧水大族。明代未年王伯沆一支先祖自汤庄迁居于南京门东仁厚里。该谱由王伯沆先生(名之瀣)自费撰修,现全谱仍在溧水汤庄,第一卷在南京边营98号《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

   吾族宗谱。自道光乙巳四修。距今八十余年。中经粤寇之乱。播迁丧亡。漫无可稽。同治甲子金陵复。在城各族生还者。皆相向涕泣。盖宗谱巳俱不存矣。省中故有宗祠。至是重修复。时方乱定。遂以祠屋赁租。取所人为时祭之费。而设祭则在仁厚里旧宅中。诸宗长与吾叔祖易堂公。从叔祖雨如公。议祠及谱事。拟先钞汤庄旧谱之仅存者备续修。雨如公复出私产一所捐助。迹赀既久。略有成数。旋议值年司祭。最后值年者。竟以祠产偿通於官。瀣牵族众讼之。不得直。自是并时祭之有无。亦不可知矣。岁戊辰。族人来告。吾族有续修宗谱之议。未敢信。族叔济生来。又言巳广徵省外各支。瀣始愿相赞助。次年族人同奉旧谱至金陵。凡八巨册。群以主修见督。辞不获命。始敬阅之。宇青公数年之劳。及当时奔走采访捐赀校刊者。其有功先代至巨。按其大纲称悉遵南宋以来前例。惟叙述或者采择失当。繁节失宜。讹谬失考。此由分纂者以工巨绪烦。偶有疏忽。瀣又念雍正二年。吾始迁祖涂山公。有修谱要言一篇载卷首。道光二十五年。吾叔曾祖宏升公与倡修旧谱之役。光绪初年。吾叔祖易堂雨如两公。亦屡议祠与谱事。瀣曷敢不敬承先志。於是按谱所载。次第繙检史传。复钩稽历朝年表与世次年表与相推症。又於新采之稿。或例有未合。或生卒之年月讹误。或记述冗而寡要。一一查究正订。至於再三。辛获竣事。不禁慨然曰。吾王氏族谱。自梁刘孝标采注世说。论者谓晋二百年江左文献。熟王谢家乘。则思过半矣。今据以校阅旧谱。百不得一二合。此由世代久远。遂失其真。至为可惜。犹幸自南宋以来。至道光四修。大纲未坠。前所失载各支。若沙河度村等十三村。兹得徵考详备。依世次增入。此又上赖祖宗之默相。并吾族从笃念一本之谊。合力访求。瀣亦仍遵前例。故无微劳之可言也。然犹有不能巳於言者。旧唐书经籍志云。谱系以纪世族继序者也。许慎说文云。宗。尊祖庙也。程伊川丧服小记注云。凡言宗者。以主祭为言。据此则宗之有祠。较谱与尤重。吾族在乡邑间者。祠祭多不修举。惟念金陵族人。昔来仁厚里会祭者。皆衣冠彬彬有仪。祭毕余余。各致问老幼安否。家计渐裕否。一堂言笑。无異同居。此瀣童时所亲睹。其后岁祭不行。情谊日薄。近且子弟修於涂。各不能相识。势所必至矣。今宗谱续修既华。族姓繁艿。傥无宗嗣以为岁时会集之所。但各守一谱牒。夸其先世爵位各德。而於修饬礼教以佑启后人者。反不措意。其何以上对先人乎。故瀣谓谱成后。必建宗祠修祀事。而后礼让仁厚之义始明。再於会祭之次。公议量力捐赀。储为将来义學之用。专教阖族子弟。耕读并重。既可免游荡。又有议字明理之益。昔吾族祖有号耕读先生者。载在懿行编内。巨不足法欤。如此吾族人士必蒸蒸日上。处则为一乡长者。出亦可为达官。光大其门庭。必自今日各敦亲睦始。庶不忝吾江左望族之誉。若不然者。愚贱自甘。礼教不习。又不幸而有不肖者。目既不知书。复敢藐宗长。坏家风。使人鄙叶欢息。为父兄者不能辞其咎。试自扪心。虽守此谱。又有何裨益乎。瀣先世自汤庄迁回金陵。及瀣巳七世。今又衰老。子与侄并亡。寸心灰冷。数年来於此谱手自考订。眼欲昏而腕欲脱。未尝有丝毫求助吾族人也。惟望宗祠之建有日。则此谱有收藏处。即瀣此次续修亦不为枉费心力矣。危苦之言。惟吾族人读之。至於吾宗之先世盛大。与谱之重要难难。旧叙积各篇。言之綦详。兹不赘。爰书此意。以弁其首。
   民国二十二年八月。
五十二世孙瀣顿首谨撰。
时年六十有三。

 《維常村王氏宗譜》
 王洪勛江陰市西石橋東維常村人,主持過《小沙莊王氏宗譜》的續修。已被研究會任命為三沙王氏研究牽頭聯系人。該支王氏先祖王良與小沙莊王氏先祖王賢為親兄弟,均為西沙支王氏十七世裔孫。     
(一)、維常村王氏重修宗譜序
     從來事之有始有終者固莫難於開始尤莫難於繼興況譜牘一書尊祖敦族煌煌巨典安可苟廢者乎韓昌黎先生有雲為之前雖美勿彰莫为之後雖盛勿傳殆即續修之謂歟歷觀世之巨族其先必有世德以肇基又必有祖訓以宏教是以德積以致盛由盛以致盈綿綿延延非偶然也第水源木本年遠者難追北幹南枝族繁者易溷凡欲明世系辨昭穆序親疏別同異非譜何以成之亦非譜何以奠之哉宋歐陽永叔蘇氏子瞻並創立譜之說以為群姓規後人創修之意非即效法於前人歟粵稽王氏為太常定國之後由宋以來代有聞人載在史冊彰彰可考厥後椒衍稱繁喬遷不一若無錫富安鄉王氏世居奚村裹至明洪武間繼公始遷居於江陰西門外三十餘裹之維常村鳳凰橋傳至十餘世子孫蕃衍如雨如雲世有俊才代多良士源流本未前序特詳毋庸餘多贅也戊子歲春三月王氏族長玉生分長仲生暨族人佑生愛生有森煥生浩全芝榮瑞聚瑞全壽泉歡池和生瑞大諸君克篤宗盟重修譜牒遍詢宗族複加纂修蔚然可歡麒麟炳炳為萬世規誼篤孔懷芳流奕世凡彼族人莫不踴躍從事此皆孝子悌弟之心油然動於中而不能自己者也巳日春付諸手民越一月而蕆其事餘受而閱之見其世系清年表晰婚嫁正節義全學士文人嘉章羅列遠宗近祖懿行俱昭體式本乎先人規模傳諸後嗣自具聯本支聚百世何必遠溯黃神分淪碧海也哉灝仰止盛門夙深欽幕族長玉生分生仲生又以前序相質捧讀之下笔難盡述略敘數言弁諸簡端
    時維 民國三十八已丑孟春之吉 同邑清附貢生毛 灝謹撰
      (二)、三沙宗譜原序
  古者因生賜姓因字命族世錄之家競以門閥相高然或數傳而寢微甚者數十傳而幾於滅息求其瓜瓞綿延歷千百祀而益繁者則惟我王氏為最吾宗系出太原當趙宋時望於汴京靖康之季太傳公以扈蹕來蘇家于獲川厥後三沙鼎興我東沙太尉麽與西沙學士公並以文章氣節冠冕海內流風餘韵易代不衰昆山锡山所由为吾宗文献之薮也顾先世谱牒存亡參半自進士允和公遠搜博采始為完帙逮今又為八九傳矣繁者日以繁渙者日以渙餘恕焉優之顧以穷年矻矻坐老青氌雖念茲在茲而不暇以為比年園居多暇爰得摭拾故籍參訂考質複扁舟輕策遍訪東沙的派於名區大邑幾經歲月而事克竣竊念門閥之盛必賴文章以傳崔慮王謝稱華閥矣然非高文典冊以闡榷而揚厲之其與茅檐部屋泯滅而无傳者相去曾幾何哉吾宗文苑發源於龍門中說一書超前軼後繼而唐宋之際朝散
  中丞魏國太常後先輝映至太尉學士二公於典型凋謝之後并生挺出俾三槐風雅歷久彌新故曩者宗譜之修賴我前哲即以餘之不敏亦得於殘編逸簡中稍竊緒餘用揚訖前徽焉豈非祖宗餘澤有以垂裕於無竊哉自茲以往舉全帙而加纂輯之是又有望於吾宗之賢裔也夫
       元至正申戊歲 裔孫恒身謹識

 龙岗王氏宗谱
       (一)、王氏宗谱初修纪略
  盖闻百世不泯有益於史乘者谱也明其本之所自出尊尊也别其支之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之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以矣 吾始祖希尹公由明初从苏州阊门分棣盐渎卜筑龙冈栉沐雨之劳方择耕田凿井之计是谋淳良浑朴累叶相傅名教四书尚圃於见闻而未及讲至六世祖雁序凡四公读书稽古两列胶详而文教始兴四公之后昆十三人棣鄂联辉后先济美七世公辈为尤胜及至余上承家学业守青缃以一经目治得补郡弟子员后以明经而叠备广文之诠升任府教授於苏州海角天涯天作之合虽属佘教学之地实吾始祖桑梓之乡闲常访问阊门王氏称望族焉每於课时衡文人之暇萃王氏诸生叙先世渊源认为族属时通往来又常诣宗祠恭谒烈祖以尽敬恭之情因请出宗谱全集读之不惟棣於苏者即详且析並本始太原世系亦班可考余往复称善至求吾始祖希尹公之所自出已隔二百年矣荒远难稽势不可以复合教甫四载荷蒙
  圣恩优渥授以百里之封离苏之日王氏诸生创别情殷亦恋恋焉不能舍其时四人联句以送云派纪前朝本一家亲承讲席乐无涯宏才此去公应展定种河阳满县花余亦步原韵以答之二百年前是我家萍踪欢聚又天涯他时重过经行处桃李都为旧种花临歧握手挥泪而别至是任直棣之遵化邑其俗敦古处人尽淳良真不渭遵化余之庸才适称焉俸满之日巳及暮年遂解以归与吾族父老及其宗英备述在苏会族原因恩联谱牒夫鼻祖殷遥莫可统述第就吾祖之棣盐者为始迁之一世祖寻源溯流条分缕析订为宗谱分纪四门由一身之祖考上达之吾父祖之祖考吾高曾之祖考以及始迁之祖俾人人知尊尊之义而孝道成由一人之昆弟旁推之吾先世之昆弟吾后人之昆弟以及世族子姓之昆弟俾人人识亲亲之义而友笃焉百世而下亦安有味其一本忘厥宗亲也哉余也退老林泉清闲岁月不能为宦途立功劳党为宗当正伦常爰坐小斋创修谱系咨老成而着笔述而事往经心结领提纲推原竞委用以慰先灵於地下而子孙之孝思于以展也至付枣梨寿世重事增华是所望于后来之彦之能自树立者焉
  顺治乙酉科岁贡生任苏州府教授知直棣遵化县事八世孙应旗十洲氏敬序(一六四五年) 康熙岁次甲辰春二月谷旦(一六六四年)
          (二)王氏宗谱继修叙
   谱者家乘也承前启后按昭序穆立派流源凡为巨家者无不有族谱忆吾族乃山西太原世家继而散处琅邪苏浙诸地纷纷莫不称为旺族矣自明初吾始祖希尹公远离桑梓姑苏阊门迁盐渎卜筑龙冈为础地艰难创业忠厚傅家诗书裕后至五世祖三桥公生四子列为四大门分居於伍佑场王家埝史家巷楼王庄诸处待至十二世祖可贵可议可德三公唯可议公继居楼王可贵可德二公散处东海横港哨水北坍灶创业兴家各支生齿支繁丁盛唯与楼王庄一支疏远不曾共祭至十五世祖[成文长青]二公起人伦正常发意祭祀建谱八部将十三世祖鹤林裕林柏林高林遐林魁林学诗循理八公分为八大门只有学诗循理理二公继居楼王路程遥远未常共祭延至十七世由族叔德庆公继修谱六部至今不觉将近三十载吾族支繁丁旺不少人丁未曾登谱加之又经十年文革动乱东躲西藏宗谱巳破损残缺近由族叔德昌德友德才诸公起人伦之常尽尊祖敬宗之道发意追终慎远祭祀先祖众议修谱大事无不拍手称欢但无公款众愿捐资助笔墨纸张之费欲请名师修登列祖之位但求不得由家兄志堂公荐举又有堂兄志荣公前后奔波核对谱系补充人丁族命难违不日执笔继修宗谱虽事电力事业又适逢工作调动迁家于合德来盐城借工作之余起早贪黑朝夕用功毫无倦意共继修宗谱六部大功告成后按鹤林裕林柏林高林遐林魁林六公所分的六大门收执万望收藏者妥加保存不得污朽傅于后代子子孙孙使知水有源木有本二十年或三十载有识之士续修宗谱绵延无止合族上下浑成一脉协力同心努习诗书力求上进替祖争光为国争辉上以安先祖追终慎远下以延子孙万代根基丕振家声如是乎吾族之幸也
                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一九八二年桃月谷
旦十八世裔孙志尧氏谨识

 资阳王氏宗谱》序
 家谱之作,所以亲亲也。粤稽我王氏出神农姜姓,后稷得赐姬姓,至文王开基业又至周灵王凡二十四世,登位五百八十年。长太子名晋,以直谏论废,居山西平阳,生敬宗,景王召为司徙,时人号为王家,因以王氏焉。迄秦武城候离公之后有威公封太原,号为太原郡.。至汉,陵公属高帝,吉公佐昭帝,宣帝谏大夫褒公,居资中建德星堂,以世其家。其有京光骏公,雒阳涣公,以迄忠将军常公,谏大夫良公,皆族中之表表者。至两晋,则封侯封王者有人,司簿书司兵刑有人,而且铁书银钩瑶林琼树,无不有人。降及隋时,山西有大儒,山东有参军。以及唐之四杰五花。宋之三公八子,其簪缨之相亲承,皆由书香之弗绝,故改朝而家声不改也。由是历元,至明太祖戊申正大统,而吾祖子宗公,因陈友谅攻黄州,以荆南之遗,蒙槐堂之德,获免于难,于是由麻城奔蜀,会高皇帝定鼎金陵,遂受廛成都之资阳。其亦夙闻,夫汉有名贤曾生长于斯,学成于斯,知遇于斯也。事属归宗,便莫大焉。以后十数叶,历隶十六帝,凡二百七十七年,其间户部兵部礼部有三,翰林督学按察其一,俊也捷南,整也拔贡,定题雁塔,宁知应城。下逮食饩补弟子员者,代不乏人。洎乎明季,姚黄猖狂于前,张罗劫掠于后,兵燹焰天,刀光映日,蹂躏叠来,宜无解脱矣!乃丧乱既平,而我祖身出重险,岂非天哉,岂非天哉!清朝勘乱定鼎,四海升平,而吾族益盛。两朝太子太保,三省中协中军,而且信平雌丰四邑侯,雅洪安连四学暑,孙晋孙昌弟兄也。而一进士一州判,扬川瑞期一人也。而司漕卫、司京提,嗣是宴鹰扬,登明经、梯太学者,指不胜屈,虽川岳之所降灵,实祖宗之所庇佑也。乾隆辛未,族坤欲构家谱,而序成未果。道光丙申,扬川兄命予等序次,自明迄今,世系不紊,第明以前,子晋公本未,未暇备录。辛丑仲夏,几经搜访,命匠重镌,自后稷以迄子晋,自子晋以迄大原,世世相传,班班可考,中间不可考者,缺焉,以俟之后人而已。尤冀族人笃志。抚坠绪之茫茫,以旁搜而远绍焉,且谢华以启秀焉。是则家声之又振也,是即重修之至意也。故曰家谱之修,所以亲亲也。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夏,痒生十七世孙清慎
字 伯勤号万村,著于磐古溪之西书楼。

 湖北阳新《中华王氏家谱》序
  家是社会的细胞,家谱是家的生命史,具有非常悠久的修撰历史和丰富的内容、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尤其是对王姓这样一个大姓来说更是如此。
如所周知,王姓一向被认为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大姓。据一项人口普查材料表明,王姓人口已经接近一亿,是中国第一大姓。另外,有人对北京、陕西、辽宁、上海、四川、广东、福建等7省市的17多万人口的姓氏分布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737个姓氏中,王姓人口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如在被抽样调查的25029个辽宁人中,有3033人姓王,约占调查总数的12.1%,位居辽宁第一位;在24948个北京人中,有2569人姓王,约占人数的10.3%,位居北京大姓的第一位;在23795个陕西人中,有2436个人姓王,约占人数的百分之10.2%,位居陕西大姓的第一位;在25239个四川人中,有1552个人姓王,占总数的百分之6.1%,位居四川大姓的第三位;在25092个上海人中,有1399人姓王,占总数的百分之5.6%,居上海大姓的第三位。
王姓人口虽然很多,或者被认为是王者之后,但在历史上称王称霸、建立了王朝并当上皇帝的人并不多,经常被提到的只有西汉末年的王莽和他的新朝、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建和他的前蜀,以及同一个时期的王审知和他的闽国,另外最多再加上隋朝末年的王世充和他的郑国。他们在位的时间和所建立国家存在的历史都很短,并没有给家族带来更多的荣华富贵。相反,在各王朝灭亡的时候,所遭受的大多是阖族遇祸,完全可以说是王气不振。王姓在这种情况下能繁衍成为一个著名大姓,显然有它自己的原因,其中源流众多、历史地位高等都经常为人们所提及。如仅从源流上看,王姓中的一些人出自姬姓,发源地在琅琊(山东临沂);另一些人出自子姓,是商朝比干之后;还有一些出自姜姓,是齐国国君的后代;再有一些人出自少数民族,例如匈奴休屠王之后,就改姓了王姓。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支派,总是“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若琅邪、太原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若北京、河间之王,则曰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于)魏,后分晋为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或言:魏至昭王彤,生无忌,封信陵君。信陵君生间忧。间忧生卑子。秦灭魏,卑子逃于泰山。汉高帝名为中涓,封兰陵侯。时人以其王族也,谓之‘王家’。此皆姬姓之王也;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出于河南者,则为可频氏;出于冯翊者,则为钳耳氏所改,出于营州者,本高丽;出于安东者,本阿布思。此皆虏姓之王也。”又金时完颜氏,汉姓曰“王”,此出自女真族;元代王,或本为耶律氏,避难江西,改姓王,此王出自契丹族。明赐元人姓名:默色特穆尔叫王麟,阿达纳叫王义,音济布哈叫王忠,奈曼岱叫王存礼,呼顺叫王彪,此诸王则出自蒙古族。又,或为其它氏族、家族所改:五代王镕,本是回纥后裔,为王武陵养子;王殷,本姓蒋,为王重盈养子;王都,本姓刘,为王处直养子;王宗结,本姓甘,为王健养子。都改从王姓。则此诸王或出自回纥族、或为蒋、刘、甘等姓所改。又,或称:燕王丹之玄孙嘉,王莽时献符命,赐姓王;再,隋末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改而为王姓;五代时王保义,即刘去非,“冒姓”为王。又,清代满洲八旗姓完颜、伊喇等氏,或改为王姓。今天,除汉族外,满、蒙、回、藏、苗、瑶、彝、水、壮、黎、佤、羌、朝鲜、布依、土家、高山、基诺、仡佬、傈僳、拉祜、纳西、景颇、普米、德昂、哈尼、撒拉、保安、东乡、阿昌、锡伯、达斡尔等30多个民族也都有王姓。在这些众多来源中,以出自姬姓的王姓人最多,他们都自认是东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代。
在发展中,王姓还创造了辉煌的家族文化,诞生了无数政治名人、文学名人、艺术名人、科技名人。如王莽、王建、王审知等都曾是一国之主,王允、王导、王安石都是名臣贤相,王剪、王离、王浚都是著名将帅,王充、王粲、王羲之、王维、王守仁、王国维等都是享有盛誉的学者、思想家、艺术家,王昭君是女中豪杰,王赣骏则是第一位华裔航天员。据有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难怪有人要说:“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云。”
至于家谱,作为以姓氏相区分的家族档案,在王姓中也有悠久的修撰历史。早在汉唐时期,王姓就编修了自己的家谱,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谱学世家。其中如当时名扬天下的琅邪王氏和东海王氏,都是著名的谱学世家。由于当时的谱学主要集中他们两族和平阳贾氏等几家世族中,由其开创的一代风气也被称为“贾王之学”。尤其是琅邪王氏,作为当时的“侨姓首族”,为适应从政为官的需要,族中不仅很早就编定了自己的家谱,而且还有多人精通谱学。如在南朝初年,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时,两次引用《王氏谱》,说明其最迟在这时已有了自己的家谱,后人也说“晋丞相王文献公导,渡江始立家谱”。所以,至梁朝人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时,不仅多次引用其家谱,还分别利用了王敦等13人别传,以及《王丞相(导)德音记》、《王司徒(珣)传》等书籍,这些也都有家谱的性质。至于精通谱学者,如宋宰相王弘,对修撰于晋太元中的《百家谱》有很深的研究,能够作到“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他的从子王僧绰任吏部郎,“究识流晶,谙悉人物”,在谱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僧绰子王俭在齐初任宰相,在精通谱学的基础上,对传世《百家谱》“复加去取,得繁省之中”,在谱学上的修养超过了先人。与他们同族的人王晏继任宰相,也曾因太子“不谙百氏”而反对他接任吏部尚书,显然也是熟悉谱学的。
家谱之学经过琅邪王氏等的提倡,从东晋南朝开始逐步兴盛起来,而王姓家谱也从那时开始流传,其中的一些还流传到今天。如宋人汪藻根据史书编成的《琅邪临沂王氏谱》和《太原晋阳王氏谱》,都是今天所见早期王姓家谱中有代表性的两种。在前一种家谱中,包括世系图、正文和附录3部分,涵盖了汉唐间这支王姓人12世、247人的简单谱传。其中世系图把上述世系和人员按血缘关系远近排列,以世相分,每世都有属于该世者的名字,下列其父姓名。若一世之中有兄弟数人,则在长兄之下注出父名,其余名下不重注,条理十分清楚。该谱的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世系编纂的,分别介绍其字号、父讳、行次、时代、官职、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娅等,是全谱的核心。在第一世开篇之文中,又追溯其家族来源及早期世系,使人知其本源,见其发展。附录则是一些考证性文字,主要考证其与当时另一个王姓著名支派太原王氏的关系。由于该谱是作者从汉唐间多种史书中辑录而成的,所列诸人大都见于正史,具有将史书中有关诸人联系在一起的作用,为研究这一时期琅邪王氏的家族史提供了不少便利。加以编撰者作风严谨,皆有所据,因此也更加显得可贵。
《太原晋阳王氏谱》也是由汪藻编订的王姓家谱,体例与《琅邪临沂王氏谱》相同,收录后汉至南北朝时期这一王姓支派10世、51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支王姓人始于后汉王柔、王泽兄弟,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有司徒王浑、东晋有尚书令王坦之、大将军王恭等著名人物,又是两晋三位皇后的母族。在这部家谱中,作者不仅如实反映了这支王姓人的有关辉煌历史,而且还考订出其它书籍中的一些不准确之处,突出了自己的特色。如谱中把王柔和王泽兄弟当作第二世,认为在二人之前,即汉征士王霸子王咸19世孙某,亦即二人生父,应是这支人的第一世。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则认为二人是王咸19世孙,并非王咸19世孙生了他们,与此显然不同。又如在二人的10世孙中,有王和、王慧龙等人,其中王慧龙即太原王氏在北朝的开基者和隋唐时期五大郡姓中的王姓奠基人,世系自北魏起联绵不断。但作者没有列入此后的任何世系,而是到王慧龙为止,并且有违自定的“用诸史谱至陈隋”的惯例。究其原因,大约是出于与《魏书》作者魏收同样的考虑,不相信王慧龙自己编造的“自叙”。这种实事求是的认真态度,显然是明清以后的大多数家谱修撰者所不及的。另外,该谱的附录部分中还对有关人员的名号、别称等进行了考证,进一步增加了实用价值。
当然,早期的王姓家谱与后来编修的家谱还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看,家谱由于受本身的独特性质所决定,一向被认为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也就是说,家谱具有辨别血统、敦亲穆族的特殊作用,不由人们不重视。不仅如此,历史上各朝代也重视家谱,专门设立有掌谱官员,一些朝代还在选拔人才、任用官吏时查询家谱,社会上婚丧嫁娶更离不开家谱,以至几乎发展到“家家有谱”的地步。而在不同时期修撰的家谱,大都具有较多的价值: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家族发展演变的历史,为研究相关姓氏和家族的迁徙繁衍情况提供线索。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知有关姓氏或家族的源流、繁衍与分布情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其丰富的姓族文化,一部家谱也就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历史记录;其次,家谱还可以作为研究某些问题的资料。如研究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人口学、遗传学等,家谱都有其它文献不能代替的作用;再者,家谱还可以作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关于这点,主要是在家谱的族规家法中反映出来的。族规家法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族人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比如上尊天地,下奉祖先;服礼教,维护尊卑等级秩序,防止犯上作乱;谨祭祀,对祖先不容怠慢;崇孝行,笃友爱,严教子,族内人须做到子孝、父慈、兄弟友爱,宗族和睦,亲善友邻,谨慎交游不与奸邪之人来往,不信奉妖邪之道;耕种田地,勤俭持家,在自己本职范围内尽职尽责,女子应当守妇道名节,对于孝子、悌弟、义夫、节妇之人进行奖励,等等。其中既有维护传统礼制秩序的规定,也有规劝族人努力进取、尊老爱幼、睦邻友善等传统美德的内容,尤其是后者,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家谱还可以起到联系团结海外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这些年来,我国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一种寻根热潮,寻根的依据许多都是家谱。在这时,家谱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总之,通过上述可以看出,家谱作为反映姓氏和家族发展历史的重要典籍,其价值是多方面的,至今仍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着影响,我们在使用或评价它时要从多方面着眼,对它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

[作者简介:王大良,男,1963年生,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姓名民俗研究,已出版相关著作近50种,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奖多项。历任中央电视台《百家姓》特别节目总顾问,“中华姓氏通史”、“百家姓寻根探秘”、“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丛书主编,“华夏姓氏丛书”、“中华姓氏谱”丛书编委。主要成果有《百家姓(电视片)》、《解读百家姓》、《当代百家姓》、《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华夏姓氏丛书·杨》、《百家姓寻根探秘·周》、《中华姓氏通史·谢姓》、《赵钱孙李: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中华姓氏谱·郑姓》、《取名百事通》等,以及《中华姓氏通书·王姓》、《中华姓氏通史·王姓》、《百家姓寻根探秘·王》、《周吴郑王: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中国古代家族与国家形态——以汉唐时期琅邪王氏为主的研究》等5种王姓著作。]

Powered by:地址:山东沂南城西诸葛亮宗祠大门口汉街南段 电话:0539-3253221 www.xy9999.net
Copyright © 2005 - 2008 沂南氏族文化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35415069 鲁ICP10206206
页面执行时间:531.250 毫秒